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解码湾区生物医药|湾区创新药何以“破土成林”? 正文

解码湾区生物医药|湾区创新药何以“破土成林”?

来源:浪头报   作者:百科   时间:2025-07-05 06:14:39

  近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广东省已获批创新药械产品目录(第一批)》,107种具有全球首创性、临床突破性的创新药械产品亮相,让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生命力再度成为焦点。

  最新数据显示,广东省在2024年共获批创新药19个、创新医疗器械14个,数量分别为2023年的1.73倍和1.56倍,其中1类创新药获批数量比2023年上涨了133%。在生物医药创新能级实现“湾区跃迁”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生长密码?

  政策敢闯,创新药企饮得“头啖汤”

  “创新药的‘创’是源创。”在珠海泰诺麦博总经理郑伟宏看来,真正的源头创新要从立项开始孵化。在此理念指引下,该公司研发的全球首创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新药新替妥,仅用不到四年时间便完成了获临床默示许可到获批上市的全过程,为破伤风防治领域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谈及当初选择在珠海落子布局,泰诺麦博董事长廖化新坦言,是被珠海人才引进政策、办公空间保障到贴息贷款支持,全方位提供创业创新的优质土壤吸引。

  科学家敢想,源于制度敢闯。像珠海泰诺麦博一样,用政策杠杆撬动灵感火花的生物医药创新并非个例。例如,广州开发区按“一事一议”原则由市、区共同给予人才奖励、研发和产业化奖励、投资入股、贴息贷款等全链条支持,最高支持额度50亿元;深圳光明区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建设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为合成生物初创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共享实验平台及智库支撑……大湾区各地出台的一系列“豪气十足”扶持政策,催生越来越多本土创新药企破土萌芽,吸引跨国药企争相布局,推动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版图持续扩大。2024年,广东计划招引的102家知名国内外药企,已有56家在省内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生产等功能性基地。

  “大湾区拥有顶尖的医疗资源与政策灵活性,让我们海外药械引入国内市场的时间缩短至少三分之一。”在辉瑞中国区总裁彭振看来,借助“港澳药械通”等早期准入政策,可以探索创新药物的“先行先试”,提升创新药物患者可及性。至2024年,辉瑞已引入2款新药,落地3款海外特药,并陆续与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真实世界研究院、港深创科园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堵点难点,广东进一步对症施药,提出了包括“加大创新药械全链条支持”“加快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验进程”“促进创新药械入院使用”等38项重点任务和举措,持续夯实大湾区产业创新发展底座,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提质增效。

  搭渠引水,打通成果转化“任督二脉”

  如何让实验室的创新灵感变成生产线的实际产品,跨越研发到量产之间的“死亡谷”?关键在于搭建渠道引入转化“活水”。

  校企合作是成果落地转化的绝佳“催化剂”。2021年11月,由广州健康院完成早期研发、广州顺健生物医药科技公司承接产业化的1类创新药奥雷巴替尼获批上市。“企业优势在于整体推进效率非常高,大学和研究所的优势更体现在它的创新性甚至是革命性的技术”,作为这款创新药的孵化者,丁克教授指出“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模式是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推手。

  转化“活水”不仅要内灌,还要外引,跨境协同则是湾区独有的竞争力。无论是“港澳药械通”让创新药械更快惠及患者,还是“境外持有+境内生产”模式重塑产业链条,大湾区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的“软联通”优势,正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向创新高地加速迈进。

  2024年11月25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深圳正式揭牌。“基础研究在河套进行转化,再引入到港大深圳医院临床试验,最后直接与生物科技企业对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张文智表示,该研究中心可以扮演大湾区临床转化研究“超级联络人”角色,成为香港大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乃至药械产品生产上市的重要创新通道。早在2020年,广东就已提出要围绕生物医药重点领域,布局建设若干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在2024年公布的第三批1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中,生物医药类实验室占4家,属数量最多。

  作为“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交流窗口,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阔的内需和外需市场优势。第一手临床需求与产业研发的精准咬合,便成为创新灵感破土落地的根本驱动力。无论是广东恒瑞医药的“瑞卡西单抗”将降脂药给药周期从两周延长至数月,还是东阳光药业的丙肝新药首次覆盖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群体,这些创新药的突破背后都体现着湾区药企对临床痛点的精准捕捉。

  从校企协作的催根固源、到跨境协同的交汇融通,再到临床需求的精准滴灌,大湾区以系统性“渠道”引活水、破梗阻,为创新灵感搭建“从0到N”的成长渠道,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奔涌向生产线。

  建圈强链,让创新要素“野蛮生长”

  生物医药创新种子破土而出后,大湾区并未止步于单点突破,而是通过建圈强链构建“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让创新要素在产业链各环节自由流动。

  随着生物医药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研发和生产分离”的模式,CRO(合同研究组织,主要负责研发服务)、CMO(合同生产组织,主要负责生产加工服务)、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同时提供研发和生产服务)等服务平台,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大湾区CRO/CDMO链条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增长势能。以广州头部CRO企业为例,莱恩医药2024年营收同比增幅达两位数;博济医药2024年营业收入7.42亿元,同比增长33.5%;全国首个CRO产业地标运营中心落成广州后,迅速吸引6家全球Top10和3家全国Top10的CRO企业设立分支机构,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放大。

  目前,以广州国际生物岛、深圳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珠海金湾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载体,大湾区已逐步形成覆盖新药研发、临床试验、中试转化、商业化流通的全周期服务体系。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约4486.63亿元,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1962.52亿元。这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的缩影。

  产业的蓬勃发展,正快速转化为对高端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依托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鹏城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大湾区生物医药学科集群加速崛起,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深圳鹏城孔雀计划”及《广州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集聚人才九条措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支持人才发展若干措施》等组合拳,以优厚待遇和广阔发展空间“筑巢引凤”。截至2024年10月,广东生物医药研发人员已突破5.8万人,高层次人才正成为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

  在资本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广东生物医药产业正加速构建“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格局。2024年,广东在生物医药领域实际完成投资134亿元,超出年度计划4%,71个项目实现竣工、试产或投产。与此同时,广东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通过“港澳药械通”“境外持有+境内生产”等政策创新,推动生物医药产品实现全球注册与商业化。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所言,推动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创新灵感的星辰大海遇上政策的敢闯敢试,湾区坐标正在全球生物医药版图上密密落点。锚定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超万亿元的目标,大湾区将继续从生产、立法、监管多维度全方位打造三地通行的“湾区标准”,推进建圈强链,加快落地生金,向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努力迈进。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赖晓琨

标签:

责任编辑:焦点

图片精选

全网热点